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汉族标准服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2015-01-22来源于:网络编辑:

服装是民族进步和民族尊严的象征,是民族自信的当然内容。中华民族数年前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从战国时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到唐代的兼收并蓄,至今在黄河之畔还矗立着唐代身着西装领的牵领黄河大铁牛铁人就是明证。在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的屈辱中,民族服饰文化却被破坏和模糊了。以至于民国时是长跑马褂外加中山装;解放后,有的是西装、布拉吉、布军装,农村妇女则是大对襟衣衫。汉民族服装的特色已完全被模糊了。

张改琴委员深深地位这种现实所警醒,在甘肃当省政协委员时就多次提出议案,这次她第一次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终于有机会在国家层面提出她的《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她提出:

在当今世界文化融合日益强烈的形势下,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性,使其不被同化、消解的任务与形势依然紧迫和严峻。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反映着当时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上至帝王、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服饰具体的规范性,也开创过不同辉煌、绚丽的年代。这种传统和做法一直延续到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以后设计、制订的中山装。当今,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仍就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各自都有具有鲜明特性的本民族服饰。兄弟民族也对自己的服饰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识,每逢节假日、重要会议,各少数民族都着盛装,显得格外隆重热烈。放眼世界,许多国家也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本国服饰。反观之,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在当今无任何标示性的服饰,在礼服方面,西装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民族服饰的历史基本处于中断,日常服饰五花八门,无任何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标示。

鉴此,我建议在文化融合日趋广泛的大背景下,传承、研究、发展汉民族服饰,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形象的有关事宜,应列入议事日程。建议应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规范、制订、发布汉民族的服饰(以下简称汉服),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特性,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发展兴盛的国家形象,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展示于当今世界。

如果汉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家制订具体的式样并予以发布、推广、使用,必然会产生许多突出的效果作用。这样做可以展示当代中国的大国形象,给全体中国人以一种服饰上的独特标示,从而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消解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汉服的推广和使用,必然会带动中国纺织、印染、传统服饰材料(如中国传统丝绸等)的制造和普及,从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也必然会产生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效果。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也可培育和打造我国服饰生产领域的国际、国内品牌、名牌,进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民族特有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着汉服的普及与广泛使用,可开发出与之相关的众多系列的旅游产品,为发展国际旅游增加新靓点;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投身于汉服的制作当中,形成新兴的汉服产业,并具备做大做强的前景;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使一些民族传统艺术、工艺(如刺绣、民族服装配饰等)具备更多的实用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实用中得以保护,在产业化进程中得以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一条充满活力的崭新路径;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继续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汉服系列,使之逐步系列化、专门化(如在礼服的基础上,还可设计开发婚服、休闲服及其它适应不同礼仪、场合需要的服饰系列),这样以来,汉服还可以直接影响中国一些故有民族习俗、风俗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建议:由国家成立研究、设计汉服的专门机构,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衣服、配饰、装饰、随件、头饰等的样式标准,在全国进行发布和推广,并委托拥有授权的企业进行生产,并在全国推广普及。鉴于此事涉及面广、项目纷繁复杂,可组织专业人员,先研究、设计,再小批量生产试销,推广,完善,在生产试穿中计划发展,逐步实施,稳步推进。